2020年12月5日晚,我院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余俊伟作题为《真:一种意义理论研究》的学术讲座,我院哲学系董英东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余俊伟教授抛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What is truth?”,激发了在座各位师生的好奇心。余俊伟教授认为,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即“真”的标准;其二:符合论,即与事实相符合。他认为“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应该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余俊伟教授从经典理论、意义理论、塔尔斯基语义理论、奎因真理论所引发的启示展开逻辑教学。余俊伟教授在谈及真理问题时,说到:“如果真理在于一种知识与其对象的一致,那么,这个对象就必须由此而与别的对象区别开来;因为一种知识与它所关联的对象不一致,那么,即使它包含着某种适用于其他对象的东西,它也是错误的。”他认为真理问题可以从逻辑上来理解,明确指出真理问题需要批判的思维,因此,他认为真理问题是一个标准问题。
余俊伟教授还重点讲解了 “真”的概念。“真”可说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亦可是一个评价性的概念。他认为要弄懂“真”的概念,需要退回到含义上去。根据弗雷格的目标,“真”有了以后,我们要寻找关于“真”本身的规律,即所谓的标准所在。余俊伟教授认为费雷格论证了含义的特性后,便立刻转为谈及“真”本身的规律。后来塔尔斯基对 “真”下了一个定义,即一种外延性的定义,它具有普遍性。即每个部分都有明确含义的。他说在奎因看来,“真”有着特别意义,如语言表达,即语言本身所起到的实质性作用,我们需要退回到语义作用来解读“真”。从整体论的角度来看,“真”的概念需要结合假才有意义,例如定义一句话的真假,其背后隐藏了一个知识整体的理论,因此需要运用整体论的思想来定义其真假。他认为“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衡量标准,实则是对理论的判定。再进一步看,理论种类繁多,若将“真”归结到理论上,将如何定义呢?他认为 “真”最终将成为了科学的代名词,即 “真”就是科学。
余俊伟教授还总结了“真”的启示,批判理论的真与否,就是批判其本身的科学性,任何一种理论都难以成为科学的代名词。科学也是在不断发展,如量子论的发展。“真”具有继承性,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在往前发展。在学科问题上,需要用到融贯论思想, “真”会不断分类,标准也会不一,但永不止步。在可靠性程度问题上,我们能够做到的便是不断提高 “真”的可靠性, “真”没有终极答案,需要我们不断探讨和追求。
讲座结束后,陈晓华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总结,余俊伟教授的讲座思路清晰,由浅入深地讲解了“真”的理论意义,谈及了他对 “真”理论的看法,同时结合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知识对 “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使得同学们对 “真”理论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增强了同学们对逻辑哲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