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李迎春:悬泉汉简中的“券”与汉代官文书体系再认识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3-05-24浏览次数:

(通讯员:李子乐 刘啸虎)2023522日晚,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迎春教授做客湘潭大学碧泉讲坛,在老办公楼511为历史系师生做了题为《悬泉汉简中的“券”与汉代官文书体系再认识》的学术讲座。威斯尼斯人wns888入口中国副院长蒋波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李迎春教授从明晰辨别“券”与“简牍”的概念入手,指出“简牍”是一般性的、形制更为多样的、类似于当代“纸张”一样的存在,而“券”相对来说是特殊化、用途更专门化的“简牍”。然后,讲座的内容转入到介绍简牍的功用上,李迎春教授强调研究者一定不能止于把简牍当作一般的地下材料用以来证地上之文献——仅仅作其作为一种平面的史料去看待,即简牍的价值是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文字内容的,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立体史料”来对待,去思考“为什么该简牍是这样钻孔的?为什么是这样刻齿的?为什么于这样一个地方出土?为什么其形制如此?”等相关问题,从而去发掘不同简牍背后隐藏的不同的历史细节、不同的行政运作机制。该环节的最后,李迎春教授再次强调简牍不是《史记》《汉书》,后者更重内容而轻载体,而简牍研究不仅需要重视内容,更应重视对载体的分析。

讲座第二环节,正式进入报告的分享。首先,李迎春教授介绍了悬泉汉简的研究现状、传统认识及他本人是如何重新审视相关研究的。传统观点按简牍文书自身性质将简牍文书分为书檄(公文)、律令、簿籍(统计、会计)、录课(实录)、符券(凭信)、检揭(标识)六大类。作为统计与会计文书的簿籍类文书包括30种簿、39种籍,所占比例最大。录课和符券类简牍占比较小,尤其是券,券的公务属性未得到强调。这六大分类方式已经被学界奉为圭臬,对其认识并没有新的突破,但是后来李迎春教授通过《周礼》《文心雕龙》相关细节的发掘引起了对于既定分类方式的怀疑,一方面李迎春教授认为传统观点可能是基于居延汉简这一较单一的研究对象而得出的,但是随着后来新发掘的遗址、新出土的简牍越来越多,学者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于是更加坚定了新的看法。

接下来,李迎春教授普及了“券”到底是如何记录、如何使用的——主要有“书写内容、刻齿、裂半”三个步骤;又通过出土悬泉汉简的实物图片介绍了多种真实的公务用券,其中不乏几种特殊的券,一类券是公家内部提前备好以供使用的模板,使得时人可以应付繁多的行政行为;还有一类特殊的现象即券的侧面也被记录上了内容。同时教授强调,基于大量的研究认识到一个规律,即券并不一定全都刻齿,“自然纹理本身就是最好的勘验依据”。

下一部分李迎春教授主要分析了“券”和“簿”的关系。在讲述中我们知道,券和簿的性质、形制、制作时间皆有不同,属于完全相异的两种文书,分属行政事务的不同环节,不能相混。其中券是行政行为发生中的,而簿是行政行为发生后的,是基于大量的券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形成的归纳性的文书,制作簿的前提一定是券的记录与保存。

同时,传统观点上,永田英正的观点认为古代公文书的基本轴心是簿籍制度,候官与县是“行政文书作成的最末端机构”,“县以下的乡等则不具有文书处理能力”。但是李迎春教授认为他们的研究基础都源自像甲渠候官等行政级别较高的行政机构的出土文物,而不是基于悬泉置这样的基层机构出土的简牍文物。而悬泉置作为最基层的邮驿招待机构,需要承担出入谷物、物品检校、邮书传递等具体事务,故能够保存大量的公务用券。所以李迎春教授综合分析后指出永田氏的观点应该是不准确的。

讲座的第四部分,李迎春教授基于悬泉汉简研究论述了其对于通行公文研究的推动作用,主要分享了对于文书分类的个人认知。他将公务文书分为六大类:通行公文,簿类文书,籍类文书,符券文书,录课类文书和检楬类文书。其中,籍、符券、录课类文书、簿都是自身不可运行的文书,它们是国家管理和具体行政运作的物化形式。具体来说,“籍”是第一环节,是为便于行政开展而预做的文书,多为行政事务中调用人、物资源提供方便。“券”是第二环节,多为行政行为发生时的因各种目的而对行政行为的实录。“簿”是第三环节,常以数值为主项,是在统计阶段产生的统计和会计类文书。“录课”是第四环节,是统计之后的考核类文书。

在结语部分,李迎春教授分享了几点研究和学习简牍的心得,第一:打破传统的认知,将简牍研究与传统文献相结合,这类文献不是《史记》《汉书》等传统史书,而是像《文心雕龙》这样的非史学文献,往往会收获奇效。第二,用简牍,要重视其考古属性、文物属性,要用想象力去琢磨简牍背后代表的行政行为;第三,悬泉汉简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为我们更全面认识汉代官文书和文书行政的细节提供了可能,值得珍视。

在师生互动环节,李迎春教授就学生咨询的“如何提高简牍阅读的能力?”和“在释读的时候如何判断我的理解是不是合理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回答,指出:“汉简一定要自己去认,完全可以用半年左右的时间去培养读简的能力。”“所有的释文一定都要自己亲自检验过,正所谓一千个释者一千个理解,一方面自己要自信自己的释文理解,另一方面要在坚实的古文字基础和文力功底之上,广泛观取他人的释读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

致辞部分,蒋波副院长总结李迎春教授的怀疑与创新精神最为值得学习,也正是怀疑精神促使李迎春教授打破常规认识,从而走出了一条简牍认知的新路。

本次讲座历时近100分钟,李迎春教授凭借坚实的简帛学功底赢得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最后,本次讲座在愉快的合照欢乐声中圆满结束。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