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哲学系教授王向清、博士生杨真真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上的《我国农村地区孝道状况分析及振兴对策》一文总结了当下我国农村地区孝道式微的五大表现:大部分子辈对父辈仅仅提供基本生活需求、止于“仅养”,少部分子女不愿意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趋于“不养”,不少晚辈放弃了对先辈的慎终追远、忘于“前养”,父辈被迫重新扶养子辈、迫于“重养”,祖辈忙于抚养孙辈,苦于“反养”。概括了农村孝道式微呈现四大特点:主体间差异性与区域间的非均衡性并存,反面典型性与传染仿效性并存,代际传递性与日趋恶化性并存,长期不行孝与偶尔功利行孝并存;认为人们思维观念的异化、外部监督力量的不力或消亡、国家重大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农村孝道式微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振兴农村孝道的三大对策:发掘、培育子辈自觉尽孝的内在驱动力,建立促使子辈尽孝的外在约束机制,建构家庭养老、民间机构养老、社会养老并举的养老模式。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学术界》2017年第4期的“学界观察”栏目以《我国农村孝道式微的五大表现》为题刊发了该文的基本观点。
《山西日报》5月16日的“黄土风时评栏目”以《农村孝道式微的成因及对策》为题介绍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2017年6月5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刊发了署名周文彬的《孝道式微:农村养老面对的一个挑战》一文,用3000字左右的篇幅较详尽地向读者推荐了文章总结的农村孝道式微的五大表现,提出的振兴农村孝道的三大对策。
《我国农村地区孝道状况分析及振兴对策》一文的最大特点是引发的次生反响:
周文彬的署名文章发表后,“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论坛网”等几十家网站转载了该文。2017年7月3日,《老年生活报》以《孝道式微:农村养老的挑战》》为题,浓缩了《孝道式微:农村养老面对的一个挑战》一文的观点。
文章不但被不少网站全文转载和纸质媒体摘要发表,而且引发了关于孝道是否仅属道德范畴、仅在农村地区存在等问题的讨论。2017年7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的《评论.议事厅》栏目专辟一个版面以《农村老人如何“老有所养”》为题,发表了《“量化”的慈孝协议为行孝提供保障》《张榜“晾晒”孝心基金促进孝文化回归》《农村敬老孝老,关乎道德也关乎经济》等三篇文章对农村孝道式微的成因,振兴对策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来源:湘潭大学社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