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视角下分析介入长者精神慰藉服务案例研究【转】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02浏览次数:

  在长者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发现,接触到的长者因身体机能老化、退休及疾病,开展逐渐退出社会,不与人互动交往。特别是随着老龄化中高龄、独居、空巢等长者数量及占比增加,这些长者缺乏关爱,心理、情绪及精神状况堪忧,甚至有出现孤独、隐蔽、抑郁、自杀等问题,精神问题成为危害长者健康及安全中重要杀手。


在长者社会工作实务工作中发现,接触到的长者因身体机能老化、退休及疾病,开展逐渐退出社会,不与人互动交往。特别是随着老龄化中高龄、独居、空巢等长者数量及占比增加,这些长者缺乏关爱,心理、情绪及精神状况堪忧,甚至有出现孤独、隐蔽、抑郁、自杀等问题,精神问题成为危害长者健康及安全中重要杀手。而且这种趋势在所有长者中蔓延,工作中接触到有半数以上长者存在不同程度心理、情绪及精神方面的需求,本文梳理当下长者精神慰藉需求及服务现状,并从以人为本视角下分析介入长者精神慰藉服务实践中找到一些更好应对此问题的建议。
一、长者精神慰藉需求及问题现状
  2016针对50名独居、孤寡、空巢、高龄长者开展深度访谈调查中发现,分析长者心理状态/情绪状况,表1可以看出,长者心理状态/情绪状况有66%的长者处于积极状态(满足、乐观、幸福),26%的长者处于消极状态(孤独、悲伤、哀伤、愤怒、防备),8%的长者处于平和状态。而处于消极负面状态的长者比例较少,说明大部分独居长者还是处于一种正面的情绪状态中。

  但是对于发生问题或困难的重点长者中则呈现不一样的情况,统计长者领域过往一年处理的25个案,其中50%以上涉及了心理、情绪及精神问题,社工在处理长者类个案中首先处理的就是他们的心理、情绪及精神问题。同时归纳分析问题引发原因,长者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及困难分为以下几类:
1、患有认知障碍症及精神类疾病导致。此类患有抑郁、精神分裂、脑退化症等长者,在情绪、思想、感知等方面出现困难,其中情绪方面不由自己控制,与家人相处及自我精神状况影响严重。例如有精神分裂中被害妄想症,总觉得邻居或他人对自己不轨,要伤害自己或抢自己财物,精神紧张。
2、因突发创伤性伤害致使精神低落。因生活中重要他人(老伴、朋辈、亲戚等)去世、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等,产生哀伤、悲伤等持续性情绪低落,并影响其饮食、睡眠及作息规律,对外界事情失去兴趣等。
3、长期病患产生的压力等引发。有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中风等长期病患长者调研中, 22%受访者觉得有情绪上的困扰(n=74),10%受访者觉得有其他方面的困扰(n=33)。从中可以看出由于慢病长期影响,需要就医、饮食控制、心理担心等导致其情绪及精神存在较多困扰,而且会随着病情而波动。
4、因退休角色转变不良引发。长者退休后,失去具体工作,空闲时间增多,相应社会角色转变,也远离工作环境,人际交往下降,相应心理、情绪都会受到影响,转变不足会形成精神问题,如隐蔽、消沉、低落及生活规律紊乱等。
5、因身体机能退化、出行不便、缺少陪伴等引发。长者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机能下降,行动逐渐不便,不愿远离家门。此外子女家里搬离居住,也有自己工作,多无时间陪伴。这样容易引发其心理、情绪方面问题,孤独感增加。
6、其他因经济困难,缺乏社会支持等引发。对于一些孤寡、独居、空巢等长者,因经济困难,缺乏社会支持,越发远离社区,独自在家情况较长,容易产生精神问题。特别是容易对政府、他人等产生抱怨、片面认知,陷入非理性信念,产生非理性情绪。

二、长者精神慰藉服务开展现状
  长者精神慰藉服务多由与其密切接触的照顾者、家人、亲戚、朋辈、邻里、社区保健店、社区医院、社区照顾机构工作人员、社工机构等来完成,分析发现分为几个层面的服务:
1、直接陪伴性服务。多由伴侣、家属、保姆等长期与其一起居住生活的人,他们能够长期陪伴长者,在为其提供吃、穿、住及行等日常照顾及护理同时,与其聊家长里短,倾听其心声,提供关爱,能够及时让其表达内心感受、负面情绪及不安等。
2、交往类陪伴。能够在日常或定期保持一定频率见面,多由朋辈、邻里、亲戚等定期互动,在问候及聊天中感到身心慰藉。好多事情在社会交往中得到纾解,特别是在有情绪方面波动时,能及时得到宣泄,将内心负面情绪表达出来,并获得支持来讲非常重要。
3、场所式陪伴。他们因参加社区保健店、社区照顾机构、社区医院等提供的服务而定期见面,在满足获得一定服务同时,彼此互动分享,增强了人际交往,丰富了生活安排,减少了孤独感。
4、团体类服务。因其兴趣、技能及追求,参加一些文体兴趣爱好团队、参加义工服务、居民骨干等,在集体自娱自乐同时参与社区服务,让自己生活充实且有意义,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也是长者退休后获得身份顺利转变的重要途径,对于长者来讲老有所为越发重要,有事情做能够减少其情绪及精神减少“空窗期”。
5、疏导式服务。因其心理需求及遇到的精神问题,主动求助或有他人转介,由居家养老工作人员、社工、心理咨询师等定期与其面谈,借助专业手法与其面谈,纾解其心理、情绪,给其心理情绪调节等技术支持,协助其共同面对困难,并自助回复正常生活。
6、资讯类服务。长者从电视、报纸、网络、旅游等接收到自己感兴趣信息,并从中获得正面知识、信息及技巧,自发调节心理情绪。
三、以人为本视角下长者精神慰藉服务实践
  以人为本强调从个人身、心、社、灵等全人视角出发,全面评估其需求,并从多系统角度介入,全面满足长者的需求。在评估中注重收集全面的资料,诸如行为及需求方面,个人性格:性格、喜恶、生活习惯、兴趣、价值取向、处事态度;生活背景方面,过往经历、过往成就、文化背景、家庭生活、工作、朋友及社交生活;身体情况方面,身体疼痛不适、药物反应、头痛头晕、口腔状况、行动能力、生理反应;脑部变化方面,精神行为反应、情绪控制的能力、环境刺激及影响、幻觉错觉妄想、认知功能受损、言语表达及接收障碍;社交心理方面,社交活动、人际网络、心理需要及转变、家属志愿、参与性及充权。
  在介入方面针对有精神问题或困难的长者,诸如患有抑郁症、焦虑症、哀伤等精神情绪问题的服务对象,开展一对一个案辅导,采取人生回顾、缅怀、理性情绪治疗等,协助其回归正常生活。多由社工给予其全面评估,在评估基础上,整合跨专业人员形成服务团队,共同提供服务,主要以面谈、治疗及康复为主,引导服务对象康复,提升其应对困难能力,缓解困难发生的程度。
  针对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等有心理情绪压力的长者及家属,开展病患小组、理性情绪小组、病友会、园艺小组等服务,协助其互助面对心理压力,纾解精神,自信面对生活。鼓励群体互助重点是从社交等层面出发,引导长者获得来自照顾者、朋辈、邻里等支持,社会支持网络对长者来讲非常重要,随着年龄增长,其需要获得在支持需求越多,越来越需要就近获得支持,减少危机的发生。
  针对重点长者及一般长者开展预防教育为主服务,鼓励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走出家门,避免一个人长期生活或待在家中,多些与人互动,减少孤独感。特别是高龄、孤寡、独居等重点长者,需要有多些探访,并组织义工、邻里及社区服务机构定期探访,及时掌握其动态,预防潜在居家安全及意外事故。针对一般长者则鼓励其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诸如参加手工坊常规服务、长者生日会等,此外鼓励他们转变角色,发挥价值,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对于其身心调节非常重要。
四、长者精神慰藉服务完善建议
  1、预防为主,介入提前。长者精神慰藉需求及困难作为一个群体问题,而且随着老龄化趋势不断突出,而且等问题出现后介入对于长者来讲较难恢复的原来状态,只会更加恶化。因此需要预防为主,特别是针对精神健康教育需要从小就开始做,提升每个人抗逆力及复原力,能够对自己情绪及精神状态有很好自我评估、自我调节及自我管理能力,从知识、技巧及意识方面均对此有全面认知。此外对于有潜在精神疾病或困难倾向的长者,介入需要提前,特别是在日常相处中,能够及时敏锐观察长者精神状态,并做评估,并借助家庭、邻里及社区服务系统资源提供干预,鼓励与其接触较多的关键他人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潜在威胁,并给予疏导支持。
  2、多元共治,系统介入。长者精神慰藉产生不仅仅是自身心理、情绪及精神等调节不足所致,更多是在与家庭、群体、邻里及社区不同系统环境互动不良所致,因此介入也需要从不同层面系统中介入,这就涉及长者自己、家庭、朋辈、邻里及社区照顾方等不同主体的参与。只有每个层面把工作做扎实才能够预防一些潜在问题发生,也只有不同系统与主体配合互动起来,才能够达成目标。
  3、专业主导,助人自助。随着长者精神慰藉方面出现问题的疾病化及复杂化,越来越需要专业人员来介入处理这些需要治疗性、临床性的问题,诸如社工、心理咨询师等这些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及方法的工作人员,其能够准确识别、评估精神类问题,并采取专业方法做干预及康复。此外,专业人员注意发掘长者自我恢复的潜能,提升其面对困难能力,让其自我管理及控制心理情绪,与疾病和谐共处,从而让其合理有序老化。
  小结:长者精神慰藉服务是老龄化带来的突出需求之一,有此类需求的服务对象呈上涨趋势,越来越引发各方面关注。精神慰藉方面出现问题及需求呈现多样化,而且引发自杀、抑郁等问题,预防此类问题发生需要从不同层面介入,也需要多方参与协助,从系统观、全人观等以人为本为长者提供支持。根据当下状况,可以由社工、社区居家养老等专业服务人员牵头,发挥评估者角色,了解其评估其需求,其他人员则提供针对性服务,让长者得到来自个人、家庭及社区不同系统内支持及照顾,享受阳光快乐晚年生活。

关闭

行业动态最近发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