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工作介入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研究【转】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8浏览次数:

   社区矫正心理矫治是改造社区服刑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个案工作中,运用强化、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对服务对象进行个案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顺利回归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个案工作介入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研究
——以G市L区社区服刑人员为例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社区服刑人员是指适用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四种刑罚方法或措施的人员。通过调查得知,G市L区约有社区服刑人员200名,其中存在心理障碍的人员占比在95%以上。他们在被判刑回归社会之后,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比如消极和怀疑、害怕和抵抗、自责和后悔等。这些障碍成为了他们重新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的绊脚石,也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95%以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重新回归社会的时候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个案工作中,社工运用强化、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加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帮助其重建社交网络,使其适应社会,顺利回归社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大意义。
(三)概念界定
1.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利用科学的理解方法,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帮助单个个人或家庭消除或减轻其心理、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以提高其案主自己实际生活的能力(童敏,2000)。其特点是通过一对一的直接方式提供给案主需要的帮助。它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关注人潜能的发挥,相信人的改变。个案工作有一套相对固定、但操作灵活的专业手法和程序。有调研发现,许多人认为,社区矫正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重点放在个案的矫正上(汤啸天,2004)。
2.心理矫治
心理矫治又称“心理学干预”、“矫正治疗”、“矫正咨询与治疗”等,它是指促使矫治对象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积极变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等活动的总称。所谓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是指在社区矫正的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开展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等一系列活动,帮助服刑人员调节情绪,消除其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矫正其不正当的认知方式,完善其人格,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的一项工作方式。(赵剑锋、赵治敏,2016)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实务工作中的某一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实务过程中运用的理论与实践。
2.研究思路
首先,界定与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相关概念;其次,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案例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社会工作、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案例的实务开展情况,分析个案工作介入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的技巧。
(五)研究的理论视角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阿兵,男,47岁,大专文化程度。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缓刑两年,回到社区服刑,接受司法所的监管。
阿兵母亲年纪大,身体也不大好,兄长又半边瘫痪长年卧床,照顾母亲和兄长的重担落在他一个人肩上。在经济方面,除了母亲的退休金和兄长的补贴,其他收入来源就是自己工作的工资,压力极大。阿兵没有多少朋友,认为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缺少别人的肯定和支持。当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失调,有感觉无法从别人身上得到支持时,他萌生了盗窃的念头,企图通过这种不正当方式来发泄自身的负面情绪,缓解自身压力,于是便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服务对象问题分析
  1.家庭方面。服务对象和前妻已离婚,有一女儿,目前在珠海上大学。服务对象与女儿的关系一般,其希望这种情况能够有所改善。
  2.经济方面。自从犯了事之后,服务对象就被公司开除了,目前在打零工(帮别人看档口),没有稳定的工作。母亲已退休,每个月只有一千来块的退休金;哥哥半边瘫痪,长年卧床,虽然原来的公司每个月都会给一笔补贴,但是远远不够其治病用。服务对象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又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压力较大。但由于母亲有退休金,哥哥有补贴,自己打零工也有一定的收入,不符合申请社会救助的条件,没有办法获取政府的救助。
  3.休闲娱乐方面。服务对象朋友比较少,平时除了上班、照顾母亲和兄长之外,有时间就到公园散散步,休闲娱乐方式较为单一。
三、个案工作介入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研究
(一)介入长期目标
  让服务对象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回自信,重拾信心,明确人生目标。重建社交网络,促使其适应社会,顺利回归社会。
(二)介入的短期目标
1.进行心理辅导,发掘其潜能,让其重拾信心,积极面对生活。
2.改善其家庭关系(主要是与女儿的关系)。服务对象与前妻离婚后,女儿跟着前妻一起生活,因前妻收入比较高,服务对象本身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前妻并没有要求其每月支付赡养费。女儿在珠海念书,每年只能在寒暑假与她见上一面,其与女儿的关系并不亲厚。促进服务对象和女儿的关系,可以增强其支持网络,让其提升信心面对生活。
  3. 鼓励服务对象多参加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提升其社交能力,丰富其业余生活。
(三)服务策略与程序
1.处理服务对象的抵触情绪。消除社工服务对象对社工的防备和不信任,让其放下戒心,放心地跟社工交流,表达内心的真正感受,建立好工作关系。
  2.缓解服务对象的思想压力,重建其社会支持网络,令其放下心中的包袱,重拾信心,做好对未来的规划。
  3.邀请服务对象参加中心举办的文娱康乐活动,拓宽其交际圈子,提升其交际能力,丰富其休闲娱乐生活。
(四)服务过程
1.放下戒心
  服务对象在一开始和社工接触的时候,表现得较为局促,有些拘谨。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犯事了,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是对社工不大了解。社工与服务对象第一次接触是在司法所的接收宣告仪式上,场面有些严肃,他更多的认为社工与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一样,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好好配合工作就可以了。在交谈的过程中,社工问一句服务对象答一句,不会有过多的言语,就犹如例行公事一样。
第一次过来中心参加活动的时候,服务对象显得比较拘谨、局促。社工在稳定其紧张的情绪之后,向他说明了中心的一些活动安排和活动性质,并告知他来中心这边参加活动开开心心的就可以了,无需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在社工的耐心解答下,他对中心及中心的相关活动安排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心中的不安渐渐消除。此后,每次来参加中心的时候时,社工都会在活动之前与他面谈,了解他近日的状况及参加活动之后的一些收获和心得体会,同时也了解了他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为日后为期提供针对性服务奠定了基础。
经过几次交谈和参加活动之后,服务对象慢慢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开始接纳社工,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心的活动中。
 
2.社交方面
  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的交际圈比较小,朋友也很少。在面谈过程中,社工发现服务对象比较喜欢户外运动和义工探访之类的活动。于是在日后的活动安排中,社工特意安排服务对象参加互动交流比较多的活动,例如打羽毛球、去星光老年之家探望孤寡老人等。在丰富其娱乐休闲方式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其交际能力,拓宽其交际圈,结识更多的朋友。在活动过程中,社工鼓励其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
 
3.家庭方面
在家庭方面,社工在与服务对象面谈时得知其想要改善自己与女儿的关系。在承诺不会打扰到女儿学习生活的情况下,经过其前妻的同意后,社工拿到了其女儿的联系方式,并致电其女儿了解其怎样看待其父亲,也向其透露了父亲想要促进与她之间的关系的意向,并询问了她的意见。起初女儿的回应有些冷,她认为她现在的生活很好,并表示维持现在的状态就好,不需要再改变些什么。
在了解了父女双方的意见之后,社工将女儿的意思转达给了服务对象。社工看出了服务对象的失落,希望能帮助他捋清当下的状况,让其捋清思路,给服务对象一些动力,让他主动去靠近女儿。并从各个方面引导服务对象思考之前与女儿的关系及目前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解决父女之间的问题。
同时,社工也致电其前妻,说明了服务对象的意愿,其表示十分乐意帮助服务对象改善其与女儿之间的关系,并告诉社工其实女儿蛮介意他们夫妻离婚的事情的,为此也曾经和自己闹过别扭。自己给不了她完整的家庭,但也希望能给她一份完整的爱,如果能够改善前夫与女儿之间的关系,那是最好不过了。
在前妻的帮助下,女儿终于同意给服务对象一个机会,改善父女之间的关系。服务对象跟社工反映说自己很开心,但是打了电话之后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有些太肉麻的话又不好说出口。自己觉得有些有心无力。于是,社工建议其通过写信的方式将自己想说又难以说出口的话表达出来,每个月至少给女儿寄两封信。信件的方式更直观,也有收藏价值。服务对象听了社工的建议之后眼前一亮,瞬间又燃起了希望。
四、结语
  在本案例中,社工运用了社会支持网络来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主要是重建服务对象身边的社会支持网络,除了增强服务对象自身的自信心之外,还要增强身边的亲友对其的支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改善与女儿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拓宽交际圈。在亲友的帮助和鼓励下,他明白自己并不是孤单一个人,找回了自信,也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促使其顺应社会,回归社会,预防再犯罪。
参考文献:
[1]童敏.试析个案社会工作至概念[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汤啸天.社区矫正试点与矫正质量的提高[J].当代法学,2004,(4).
[3]赵剑锋、赵治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J].“农村精准扶贫的法治保障”——第九届中部崛起法治论坛论文集,2016.
[4]刘念、卢玮.浅析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社区矫正[J].社会工作,2007,(7).
(作者:王蓉,现就职于广州市荔湾区友善社会服务中心,助理社工师)

 

关闭

行业动态最近发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