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的方法与技巧【转】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3浏览次数:

一、个案背景  

  近年来,政府购买社工机构服务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广州是个成熟的城市,所以社会工作是比较成熟也比较有成效的。但是社区矫正工作相对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2003年开始试点工作,2009年全国全面试行,十几年的时间,各地也还在探索中发现更好、更有成效、更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法。本人作为一名一线司法社工,直面社区服刑人员的问题,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整合社区资源,协助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二、问题分析
(一)理论视角
  1、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个人的内在力量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资源的视角,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们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它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在运用优势视角的观点来思考案主问题时,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痛苦或是不足之处,而是期待以另一种角度出发,协助案主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使得问题对于案主或其他人较不具威胁性,当威胁性降低时,案主与他人愿意解决问题的动机就会提高。
  社矫对象初中毕业就出社会打工,经历了很多事情,包括生活的打击、家庭的变故,有挫折,有失败的经历也有成功的经历,但是社矫对象没有将这些经历或者说经验规范化,整理出来进行反思并提升个人的能力。另外,社矫对象对接下来的人生没有规划也没有目标,不知道能做什么也不清楚对什么有兴趣,每天得过且过。因此,在社工介入服务过程中,需要发现、寻求、探索以及利用社矫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协助其达到自己的目标,并学会面对其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
  2、人生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和成熟期这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从人生八阶理论来看,社矫对象在人生多个阶段缺乏了父母的陪伴与关注,以致在社矫对象懂事起到成年早期一方面难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另一方面,社矫对象对自身定位和社会角色定位不明确,容易自卑,缺乏安全感。而且,母亲改嫁一事让其不愿意相信爱情,有自己一个人过一辈子的念头。另外,社矫对象渴望与父母有亲密关系,想要得到母亲的关注但又处于独立的年纪并且也习惯了母亲不理不睬的态度。
(二)社矫对象问题分析
  1、看待事情悲观消极,坚信“命运不可改变”,安于现状。一方面,经历与生活的打击让社矫对象对生活缺乏信心,这么多年过去了觉得自己改变不了什么,看待问题悲观消极;另一方面,四年的缓刑更让社矫对象一蹶不振,缓刑期结束后不能继续在此单位做保安员了也因有案底不能到大公司工作了。
  
  2、亲密感与孤独感的冲突。在社矫对象需要得到家人支持与陪伴的年纪,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社矫对象需要靠自己来“疗伤”,但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而社矫对象陷入了亲密感与孤独感的泥淖当中,难以自拔,内心渴望家人的关心与爱护又想要说服自己、证明自己一个人可以过得很好。
三、服务目标与计划
(一)长期目标
  架构家庭支持网络,提高社矫对象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肯定自我的信心,引导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
(二)短期目标
  1、协助社矫对象改善家庭关系特别是与母亲的关系,重建家庭支持网络,增加家人对其的关心与陪伴时间,进一步增强家庭凝聚力;
  2、疏导社矫对象心中郁闷消极情绪,协助其排遣内在心理压力,敢于面对挫折,学会解决问题;
  3、引导服社矫对象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客观积极地认识自己、看待自己,学会利用周边的资源,发掘自身的优势与潜能。
(三)策略与程序
  1、与社矫对象建立专业服务关系与信任关系,处理抵触情绪和戒备心理。在与社矫对象面谈的过程中,发掘社矫对象深层次问题,同时察觉并且及时疏导社矫对象出现的消极情绪并运用同理心等提供心理支持;
  2、与社矫对象母亲、姐姐联系,说明社矫对象渴望被家人关注的情况,了解社矫对象母亲对社矫对象的想法和看法,提高两人的亲密关系,增加家庭支持的作用;
  3、根据社矫对象的实际需要以及情况反馈,邀请社矫对象参与到认知行为介入小组、围绕志愿者驿站的骑行活动以及“禁毒鬼屋”的义工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社矫对象休闲娱乐生活,帮助其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增加社矫对象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强社矫对象社交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奉献社会,回馈社会。
  4、通过引导社矫对象客观认识自己,看到并利用自身潜在的优势和环境资源,肯定自我提升自我,与社矫对象一起商量并制定具体的数个短期目标,使社矫对象在目标达成过程中收获自信心,增强其自我成效感。
四、服务过程
  (一)建立信任关系,放下戒备
  目标:与社矫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服务关系,让社矫对象放下戒备心理
  服务内容及过程:社工与社矫对象初次接触时,社矫对象不怎么健谈,基本上是社工问什么就回答什么而且不愿意深入讲述。另外,社工观察到,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面谈过程中,社矫对象一直低着头不敢看社工的眼睛,双手紧握着放在膝盖上面。在第二次面谈的时候,社工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游戏,增加与社矫对象的互动,拉近了与社矫对象之间的距离。此次游戏过后,社矫对象没第一次接触时那么拘束了,并且愿意跟社工谈心里的想法。在每一次面谈过程中,社工都会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社工并没有因为其犯事就歧视他,而是真正做到接纳、倾听、运用同理心等社会工作专业技巧,让社矫对象的紧张与不安情绪有所缓解,并且逐渐放下戒备心理。同时,社工让社矫对象明确了一点“有什么事情说出来会更好,不要憋在心里,社工会协助其解决问题”。
  之后,社矫对象经常会用QQ主动联系社工,告诉社工一些当下的心情。如某一天晚上,社矫对象通过QQ告诉社工,心情有点烦闷也有的无聊,跑去江边散步吹吹风,希望有个人能聊聊天就想到社工了并希望社工不要介意。社工表示很欢迎也很开心社矫对象愿意向社工诉说心情。
  (二)加强家庭支持作用
  目标:改善社矫对象与家人相互“不理不睬”的关系
  服务内容及过程:在家庭背景上,社矫对象的家庭网络比较复杂。社矫对象属于单亲孩子而且母亲改嫁有一个儿子,因此,母亲的心思都在新组建的家庭中,忽视了社矫对象的感受和需要。社工询问过社矫对象对母亲的想法。社矫对象告诉社工,“我对我妈没有多大的态度。”社工缓缓表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妈妈没有多大的态度是因为她对你没有多大的态度影响的吧。”社矫对象听到后当下表示,“这句话我给一百分!”由此社工可以看出,社矫对象是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的,但单方想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因此,社工通过电话先与社矫对象母亲联系,告诉其社工的身份以及工作内容。但是社矫对象母亲并不相信社工,觉得社工是一个骗子。鉴于社矫对象跟母亲关系一般,社工没有让社矫对象来介绍,而是通过司法所来介绍社工的真实性。如此一波三折后,社矫对象母亲终于愿意听社工的电话并且通过了社工的微信。社工告诉社矫对象母亲社矫对象的近况并且讲了一下社矫对象需要其关注的情况。从社矫对象母亲反应可以知道,其并没有察觉到这种情况,可能跟自己的文化程度有关系。后来,社工经过社矫对象母亲同意进行家访,跟其细说这种情况以及如何改进。社矫对象母亲最终表示,的确是疏忽了,因为自己心思全部在新组建家庭里,但现在社矫对象也长大了,也不需要操心了。但社工希望社矫对象母亲能够电话或者让社矫对象一起过去吃饭等方式多一点陪伴多一点关注。社矫对象母亲表示会尽量去改变以前的相处方式。
(三)积极心态思考问题
  目标:发现以及消除消极悲观情绪,引导社矫对象用积极乐观心态考虑问题
  服务内容及过程:在刚开始面谈的时候,社矫对象总会以唉声叹气来回应社工的问题。后来熟悉后,社矫对象跟社工述说得多了,包括家庭的分裂情况、到社会打工的窘境。社工总结道,社矫对象的经历很多也很坎坷,社矫对象也表示认同并表示,“有时候觉得生活挺压抑、无奈的,很难改变生活。”面对这种情况,社工会不定期对社矫对象进行个别辅导和心理辅导,疏导社矫对象的消极悲观情绪。截至2017年10月末,与社矫对象个别面谈了19次,微信联系20多次,QQ联系15次,尽量每一次引导社矫对象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生活、解决问题。
  另外,社工还邀请了社矫对象参加“思维改变生活”为主题的认知行为介入小组活动。在第一节小组活动中,社矫对象比较沉默,观察别人的分享。在每一次小组结束后,社工会了解其感受与想法并鼓励社矫对象在小组中勇于表达自己得想法。社矫对象告诉社工每一节小组都会有收获,而且渐渐明白一个积极的心态是有多么重要。通过这个小组,因为有十节小组,历时也较久,让社矫对象知道以前的经历虽然坎坷,但生活是自己的,过去就过去了,微笑面对当下看向未来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在最后一节小组中,社矫对象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所改变,懂得运用客观、换位思考等方式来想问题了。
(四)参与活动,发掘潜能
  目标:让社矫对象参与多种形式的针对性的活动,发掘并进一步发展其优势和潜能之余增强其自信心,让其明白“原来我也能行”。
  服务内容及过程:社矫对象业余生活不是玩手机就是玩电脑,有时就偶尔去河边散散步,没有固定而且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针对社矫对象这方面的需求,社工会着重安排社矫对象参与一些户外的形式多样点的活动。另外,在邀请社矫对象参加各类活动时也会提前告诉社矫对象注意事项,让社矫对象每一次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活动时都有进步、有收获。
  同时,社矫对象告诉社工自己会做饭、做蛋糕等。社工根据社矫对象这个才能,邀请其参与到“包汤圆”庆元宵、“制作月饼”庆中秋节等小组活动中,发挥社矫对象主观能动性,展现自己,带动小组气氛。社矫对象在小组结束后告诉社工,更加坚定了自己爱做吃的这么一个兴趣,以后会经常研究一些美食的做法,原来自己会这么一点东西都能教别人,特别开心!
(五)制定目标,规划人生
  目标:引导其根据发现的兴趣以及对个人的重新认识,制定几个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或者长期目标,规划缓刑期间以及缓刑期结束后的生活。
  服务内容及过程:社矫对象犯事后,上司对其是“爱理不理”的态度,但是工资是照常发的。因此,社矫对象平时都会呆在宿舍玩手机、看电脑,每天得过且过,没有个人的未来规划。想要改变现状,首先第一步,明确了社矫对象喜欢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经过与社矫对象的面谈以及社矫对象参加活动的观察,社矫对象喜欢做吃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对电脑有兴趣。社矫对象告诉过社工曾经把电脑零件拆了,自己琢磨着就把电脑组装好了。第二步,与社矫对象一起商讨如何利用好时间,规划未来。因为社矫对象对电脑感兴趣而且之后的工作方向倾向于个人创业,最终决定了往网络营销的方向发展,包括电脑网页制作、店铺运营以及销售环节等一系列的东西都要去学。最后,制定了计划后,就需要去实行了。与社矫对象共同找培训班学习,掌握技能。另外,社矫对象告诉社工,会利用过年时间请假去好朋友家里“请教”电脑设计如何操作。虽然看起来是短短得几步,却花费了三个月得时间才最终确定下来,过程会遇到社矫对象想要半途而废的困难及其他问题。经过社工耐心劝导和陪伴,终于有所成效。
  社矫对象告诉社工在新的一年,想要稳定下来了,要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走下去,不想每天再碌碌无为了、得过且过了,网店如果运营得好会考虑开一家实体店。社工表示赞同并给予支持。

五、对服务的效果评估
(一)目前对象现状评估
  社矫对象的情况较为稳定,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社矫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社矫对象会主动通过QQ向社工诉说心情,而且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找社工咨询并寻求帮助;
  2、家庭内部互动良好。社矫对象现在会经常到母亲家里吃饭,相互之间陪伴时间增多了,得到了母亲一定的关注,亲密关系有所增加。姐姐也开始注意到弟弟缺乏关爱的情况并经常通过微信联系弟弟,询问近况。
  3、看待问题时能够尝试运用积极乐观、冷静、换位思考等方式,不会像之前那样遇到事情当下就否定,觉得很难,觉得自己不行。
  4、休闲时间丰富了。社矫对象下班后除了定期去上网络营销班,还主动到友善中心做义工,协助社工开展活动。在“包汤圆”、“制作西多士”等兴趣小组活动中引导其他社矫对象怎么操作,调动小组气氛之余发挥了个人特长。
  5、人生规划方面。目前社矫对象有了个人的短期目标,正在读网络营销的课程班,掌握这一项技能后就可以自己做生意了。另外,还在跟学室内设计的朋友“取经”,将来设计个人的房子。
(二)理论基础下的总结评估
  1、优势视角理论注重发掘社矫对象自身优势资源和环境资源,让社矫对象发现并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中重拾自信和生活的乐趣。另外,社工应该注重发挥社矫对象处理问题时的主观能动性,“赋权”其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人生八阶段理论注重社矫对象各个年龄段的发展以及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或者缺少正确引导,将容易误入歧途。因此社工在介入服务的时候应该学会抓住重点问题,协助社矫对象解决该阶段的迫切需要,以便健康顺利地度过接下来的每一个阶段,避免恶性循环,导致人格缺陷。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s://baike.so.com/doc/1042350-1102503.html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N].法制日报,2002-10
  [3]刘强,《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作者简介:曾枝英,广州市荔湾区友善社会服务中心社工

关闭

行业动态最近发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