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情长——我院首场碧泉讲坛·学青系列讲座开讲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22-11-21浏览次数:

(通讯员:胡英杰、宋翔)20221120日晚,首场碧泉讲坛·学青系列讲座在威斯尼斯人wns888入口中国511会议室顺利举办,讲座主题是“‘短情长——简牍文献学漫谈”,主讲人为院历史系青年教师王杰博士。院历史系蒋波老师、李斯老师、宋翔老师、张骁虎老师、胡维阳老师出席本次讲座,2022级历史学3班陈栎同学担任本场讲座的主持人。讲座围绕简牍文献学主题,分四个部分展开,重点介绍了简牍的形制及出土简牍的价值和意义。


王杰老师首先以两个小故事开头,分别引出西北简牍群和长江流域简牍群的主题。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简牍是文字的主要载体。受制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国内出土的简牍主要分布于西北和南方地区。西北简牍群主要包括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放马滩秦简、悬泉汉简、水泉子汉简等。南方的简牍群,主要分布在今湖南、湖北地区,比如张家山汉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长沙五一广场竹简及里耶秦简。    

关于简牍的分类,依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据内容来看,可分为书籍类简牍和文书类简牍。其中文书类简牍占已出土简牍的大宗;书籍类简牍数量上虽不占优势,但学术价值更大。对书籍类竹简的考察,可放在《汉书·艺文志》的范围内分析,对书籍类简牍的分类,宜参考汉代目录的六分法在简牍的形制上,早年间王国维、陈梦家等先生筚路蓝缕,精义迭出。但近几十年来,出土的简牍数量激增,故前人的一些观点,也有重新探讨的必要。讲座主要据李学勤、李零等先生的高见,分别从简牍的取材、修治、简形、简长、编联、收卷、卷长、缮写、版式、容字、符号、题记和标题等十几个层面来详细展开。简牍文献学是传统文献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故传统文献学的一些观点也适用于对简牍文献学的分析。  

讲座的最后一个部分是介绍出土简牍的价值和意义。新出土的简牍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简牍具有传世文献不可比拟的真实性;二是简牍是一个世纪以来发现的新材料,这些材料不少都是佚亡一两千年的珍贵资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史籍记载之不足。其实,史书上有多次发现新材料的记载,我们现在对简牍的探讨与此是一脉相承的。从文献学上看,简牍文献不仅为我们填补了文献史上的很多空白,而且刷新了不少文献的最早记载。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简牍能够更正古书记载的失真之处,弥补史料记载之阙,呈现真实的历史面貌,从而得出超越前人的历史认识。此外,近年来大量上古文献的问世,特别是大量楚简、秦简和西汉简牍的出土,使古文字资料空前丰富,为今人探讨汉字的形成和演变,丰富汉字的理论提供了充足的资料。  

讲座过程中,主讲人寓教于乐,在讲授艰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时穿插几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增添了知识的趣味性。即使是未曾接触过简牍学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

最后,蒋波副院长在总结中鼓励到,青年教师需要结合自身专业与同学们在学术上交流,进一步提升同学们对历史学专业文化兴趣和专业素养能力。

本次讲座中同学们收获良多,2022级历史学1班赵淼同学说:“简牍可以称作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完美展现了汉字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特点,短短的两行字得出的历史记录和思想宝藏却非常丰富。作为历史学的学生,我们也更应该重视简牍破译学习,一方面保护简牍实物和文化,另一方面更要传承简牍中留存的华夏精神。”





Baidu
sogou